2014年9月26日 星期五

象山霞光與星軌(9/18/2014)

天氣不錯, 再上象山拍夕陽, 賞夕陽的人潮依舊擁擠, 沒想到遇上罕見霞光!

 

↓ 個人見過象山最美的一次霞光!!! 四周讚嘆聲不絕, 攝於台北市象山六巨石

IMG_3859

 

 

 

IMG_3852

 

 

 

IMG_3853

 

 

 

IMG_3870

 

 

 

IMG_3872

 

 

 

↓ 霞光消失, 見萬里無雲, 正是拍星軌好時機! 攝於台北市象山六巨石

Taipei101Startrail

 

謝謝光臨!

2014年9月23日 星期二

象山夕色夜曝(9/6/2014)

天氣不錯, 再上象山練習ND減光鏡+黑卡拍夕陽, 賞夕陽的人潮依舊擁擠.

 

↓ 夕陽無限好, 只是近黃昏! 攝於台北市象山六巨石

IMG_2270

 

 

 

IMG_2325

 

 

 

IMG_2339

 

謝謝賞圖!

象山晚霞(9/5/2014)

天氣好的日子, 日落後容易形成放射狀霞光, 藍天襯托橘黃色光芒, 絢麗奪目, 萬丈高樓與萬丈光芒相映成趣, 攝於台北市象山六巨石.

 

IMG_1748

 

 

 

IMG_1755

 

 

 

IMG_1756

 

 

 

IMG_1770

 

謝謝賞圖!

2014年9月22日 星期一

台北101星軌

過去拍照是為了記錄生活點滴及自然界生態, 最近玩起風景攝影之後, 就想到來試拍星軌看看, 眾所周知, 拍星軌要到沒有光害的地方, 例如高山或遠離光害的荒郊野外, 這種地方通常要開車才到得了, 既沒汽車也沒機車怎麼辦? 最近常拍夕陽下的台北101, 何不來個台北101+星軌? Good idea! 然而燈紅酒綠的台北光害嚴重, 怎麼可能成功? 拍星軌通常要先找到北極星, 拍出來的星軌才會形成同心圓, 抱著懷疑的態度跑到屋頂往北方拍, 同時讓台北101也入鏡, 試了幾次, 果不其然, 結果要不是過度曝光變成一片白茫茫(曝光數十分鐘以上), 就是星軌太短(曝光幾分鐘), 不成氣候, 後來換了附近幾個光害較少的地方, 結果還是一樣, 怎麼辦?

有一天突然想到會不會有人和我一樣想拍台北101+星軌? 上網搜尋一下發現果然有, 而且他們可能也發現光害太嚴重, 若用一般長時間曝光方式去拍, 結果就如上述一般, 因此他們用了一個不同方式, 基本上就像在拍縮時攝影, 每隔15秒拍1張, 總共拍300多張, 之後用軟體把照片全部重疊起來, 星軌就出現了. 想想沒其他辦法, 於是便也採用這種方法, 軟體採用來自德國的一套自製軟體 Startrails, 可到此網頁下載: "http://www.startrails.de/html/software.html".

 

↓ 試了幾個地方, 終於找到可以拍成同心圓的地點, 每隔20秒拍1張, 拍了200多張, 之後用Startrails軟體把照片全部重疊起來

Taipei101_Startrails

 

 

 

↓ 隔天又去試了1次, 刻意把光圈加大, ISO拉高, 希望讓星軌看起來更亮更明顯一點

Taipei101Startrails

 

 

 

↓ 後來跑到象山去拍, 運氣不好, 飄來一大堆雲, 還有幾架飛機從中作梗, 刻意拍多一些照片(約拍400多張), 讓星軌更長一些

Taipei101Startrail

 

 

 

↓ 終於盼到一個萬里無雲的夜晚再上象山去拍, 還是有幾架飛機從中作梗, 只好用小畫家擦掉一些機軌

Taipei101Startrail

 

拍星軌盡量不要選初一或十五, 因為月亮太圓光害太大不適合.

謝謝光臨!

ND減光鏡+黑卡拍夕陽

搖黑卡拍夕陽通常需等到很晚太陽快要掉到地平線時才有機會, 太陽高掛時很難成功, 因為快門太快, 通常天空與地面只需1/10~1/80秒就可達到正常曝光, 人的手根本不可能搖那麼快, 想要搖黑卡控制天空或地面曝光到1/10~1/80秒範圍內簡直是癡人說夢, 這時就要借助ND減光鏡(或漸層減光鏡), 讓天空或地面正常曝光所需時間落在1秒或更長, 人的手才可能跟得上.

ND減光鏡英文稱為 Neutral Density Filter, 依減光程度可分為ND2, ND4, ND8, ND16, ND32, ND64,...ND400,...等等多種減光鏡, ND後面的數字越大, 減光程度越大, 例如ND4可減2級光圈的光量(4=2的2次方), ND8可減3級光圈的光量(8=2的3次方),... ND400可減9級光圈的光量(400大約等於2的9次方), 這個數字與快門的關係大約如下: 未加減光鏡之前的快門乘以ND後面數字, 差不多就是加裝減光鏡後的快門速度, 例如, 若現在正常曝光所需快門為1/2秒, 加裝ND16減光鏡後的快門速度需為 1/2 x 16 = 8 秒, 減光鏡也可多片重疊使用, 例如ND4+ND8, 以加重減光程度.

ND減光鏡又分為固定式及可調式二種, 所謂固定式ND減光鏡是指它的減光程度是固定的, 例如ND8固定式減光鏡就只固定減3級, 另一種可調式ND減光鏡則可彈性調整它的減光程度, 例如LCW Rapld ND可調式減光鏡可彈性調整減光範圍為2級至9級以上(ND4~ND1000). 但可調式減光鏡有一個問題, 在不同焦段下, 其可選擇的減光程度有上限, 超過這個上限就會產生光斑, 固定式減光鏡則無此問題, 可調式ND減光鏡的最佳減光範圍(不會產生光斑)如下:

焦段 12mm: ND2 to ND8 最佳減光範圍為1至3級
焦段 15mm: ND2 to ND16 最佳減光範圍為1至4級
焦段 18mm: ND2 to ND32 最佳減光範圍為1至5級
焦段 24mm: ND2 to ND64 最佳減光範圍為1至6級
焦段 35mm: ND2 to ND125 最佳減光範圍為1至7級
焦段 40mm: ND2 to ND175 最佳減光範圍為1至7.5級
焦段 50mm: ND2 to ND250 最佳減光範圍為1至8級
焦段 70mm: ND2 to ND350 最佳減光範圍為1至8.5級
焦段 100mm: ND2 to ND400 最佳減光範圍為1至9級

除夕陽以外, ND減光鏡也適合用來拍日出與霧狀溪流或瀑布, 拍日出的道理和拍夕陽雷同, 都需先利用ND減光鏡讓正常曝光所需時間落在1秒或更長, 才有機會搖黑卡, 光線很強時, 拍溪流或瀑布則是利用ND減光鏡讓曝光時間得以拉長, 才會形成霧狀.

 

↓ 太陽高掛時, 若不搖黑卡也不使用漸層減光鏡, 拍出來的照片通常是天空曝光正常, 但地面曝光不足而太暗看不清楚細節, 如下圖

IMG_4514

↓ 太陽高掛時, 若刻意讓地面曝光正常, 天空就會變得過曝而呈現白茫茫一片, 也看不清楚細節, 如下圖(不搖黑卡也不使用漸層減光鏡的條件下)

IMG_4510

↓ 太陽高掛, 下圖就是加了可調式ND減光鏡之後, 再利用搖黑卡得到的結果, 天空與地面都獲得正常曝光.

IMG_4517

註: 上圖搖黑卡雖有點不盡完美而使地面與天空之間的黑卡界線有些低了一點, 然而此篇重點在談ND減光鏡, 不在搖黑卡.

 

 

 

以下再看幾個例子:

 

↓ 太陽高掛, 未搖黑卡也沒使用漸層減光鏡

IMG_4536

↓ 太陽高掛, 搖黑卡並使用可調式ND減光鏡

IMG_4542

 

 

 

↓ 太陽高掛, 未搖黑卡也沒使用漸層減光鏡

IMG_4583

↓ 太陽高掛, 搖黑卡並使用可調式ND減光鏡

IMG_4584

 

 

 

↓ 太陽高掛, 未搖黑卡也沒使用漸層減光鏡

IMG_4590

↓ 太陽高掛, 搖黑卡並使用可調式ND減光鏡

IMG_4592

 

 

 

可調式減光鏡基本上由2片偏光鏡構成, 旋轉減光鏡前的塑膠環即可調整減光程度, 如下:

 

↓ 可調式減光鏡, 被調整到輕微減光

IMG_2917

↓ 可調式減光鏡, 被調整到重度減光

IMG_2923

 

祝拍攝愉快, 謝謝光臨!

2014年9月9日 星期二

搖黑卡拍夕陽(7/17/2014)

據說搖黑卡拍日出日落是台灣人發明的攝影技巧, 獨步全球, 為何要搖黑卡? 起因是日出日落時, 天空與地面的光線反差太大, 天空只要短時間的快門(例如1秒)就可達到正常曝光, 而地面則需要長一點時間的快門(例如3秒)才可達到正常曝光, 問題是拍照時, 相機只能選一種快門, 例如1秒或3秒, 無法達到讓天空曝光1秒同時讓地面曝光3秒的需求, 結果拍出來的照片就會有問題, 通常是天空正常但地面太暗看不到細節(曝光不足), 或天空太亮看不到細節(曝光過度)而地面正常, 為了解決這問題, 讓天空與地面都得到正常曝光量, 台灣人想到利用黑卡拍夕陽的妙招, 原理很直覺, 基本上先利用黑卡擋住天空部份, 但不要擋住地面部份, 讓地面先得到正常曝光量之後, 再反過來擋住地面部份, 但不擋住天空部份, 讓天空也得到正常曝光量, 如此一來, 天空與地面都達到正常曝光量, 解決了地面太暗或天空太亮的問題.

全世界據說只有台灣人在搖黑卡, 外國人不僅沒用過, 恐怕連聽都沒聽過黑卡, 那麼他們怎麼解決拍日出日落會出現之天空正常但地面太暗的問題? 答案是使用漸層減光鏡, 漸層減光鏡的鏡面由上而下逐漸從黑暗到透明, 加裝在相機鏡頭前可以解決天空正常但地面太暗的問題.

其實相機製造商也知道到這個問題, 因而 Canon 提出 HDR(高動態範圍)解決方案, 而 Nikon 也提出 D-Lighting 解決方案, 讓拍出來的照片暗處不會因太暗而看不清楚細節, 而亮處不會因太亮而變成全白, 達到明處暗處的細節都清楚的結果, 但實際測試效果有限, 不符合專家的需求.

搖黑卡時需上下持續搖動, 否則會出現明顯不自然的水平分界線(通常出現在天空與地面的界線附近).

 

↓ 這一張沒使用黑卡, 也沒使用漸層減光鏡, 結果天空正常, 但地面太暗看不清楚細節(曝光不足)

IMG_2568

 

 

 

↓ 這一張有使用黑卡, 可看出地面得到足夠的曝光, 細節都出來了, 天空也得到正常曝光量

IMG_2680_

 

 

 

↓ 黑卡基本上是一張四方形黑色卡片, 長度及寬度需足以覆蓋相機鏡頭, 可自製或到照相器材店購買, 有些會免費贈送

IMG2502

 

 

 

↓ 漸層減光鏡(灰色系), 可到照相器材店購買, 漸層減光鏡也可配合黑卡一起使用; 最流行的漸層減光鏡為漸層灰/漸層藍/漸層橘

IMG_2516

 

另外有一種叫縫卡, 縫卡與黑卡基本上具有相同效果, 縫卡是在一張黑卡上挖出一長方形水平縫隙(與邊線平行), 縫隙的寬度大約是大姆指的寬度, 長度需超過相機鏡頭直徑, 搖縫卡時通常是讓縫隙由下往上移動, 利用縫隙停留在鏡頭前的時間長短來控制天空與地面的曝光量, 相對於天空而言, 地面需曝光較久才可得到正常曝光量, 故搖縫卡時, 必須讓縫隙停留在鏡頭下半部的時間較久一點, 而讓縫隙停留在鏡頭上半部的時間較短一點, 如此方能讓天空與地面都達到正常曝光量, 縫卡可自製或到照相器材店購買, 有些會免費贈送.

不過, 搖黑卡通常需等到很晚夕陽快要掉到地平線時才有機會, 夕陽高掛時是很難成功的, 因為快門太快, 通常天空與地面只需1/10~1/80秒就可達到正常曝光, 人的手根本不可能搖那麼快, 想要搖黑卡控制天空或地面曝光到1/10~1/80秒範圍內簡直是癡人說夢, 這時就要借助減光鏡, 或者也可配合漸層減光鏡與黑卡一起使用, 詳見 "ND減光鏡+黑卡拍夕陽".

 

謝謝光臨!